信访工作的“思与悟”
2022年5月1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颁布的《信访工作条例》施行,这是开启的一个新篇章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,面对新时代、新任务、新要求,始终坚持问题导向,尊重历史,实事求是,在兜住政策底线的前提下,将心比心、换位思考,最大程度维护群众合法权益,积极解决群众的急愁难盼。这不仅是基层信访工作者的初心,亦是使命,催促着我们不断向前、向未来、向发展。
做好信访工作,必须坚持党的领导,保持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贯彻党的群众路线,尊重人民主体地位,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、想在一起、干在一起。”《信访工作条例》中“为民解难、为党分忧”指明了信访工作所具有的治理功能和党建功能。充分发挥信访工作在党的政治建设、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,有利于永远保持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,巩固党长期执政的基础。作为基层信访工作者,不仅要向群众宣传好《信访工作条例》,还要时刻保持与群众的联系,强化群众的法纪观念,积极引导信访群众依法依规解决信访诉求。做好开门接访工作,随时掌握信访群众思想动向和诉求,适时进行思想疏导及法律政策解读,对每一位信访群众,绝不采取掉以轻心、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的态度。
做好信访工作,必须坚持人民至上,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急愁难盼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,自当在其位谋其政,既廉又勤,既干净又干事。”作为基层信访工作者,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,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。贯彻落实好《信访工作条例》,做好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,让群众有说话、评理、解难的地方,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获得感,是不断坚持努力的方向。每当有群众来访,我们都会递上一杯热水,不急不躁用心听他们说,把握群众真实诉求,认真调查事情的来龙去脉,对于诉求合理部分解决到位,诉求不合理部分思想疏导到位。坚持和发扬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确保“小事不出社区、大事不出街道、矛盾不上交”,按照“三到位一处理”要求,加大工作力度,一体推进解决问题、帮扶救助、思想疏导等工作,帮助解决现实困难。面对个别信访群众年龄偏大,无工作收入,生活困难的实际情况,结合其特长需求,积极协调就业单位,尽力为其安排与能力相匹配的工作,为解决信访问题起到有效推动作用。
做好信访工作,必须坚持首位意识,架起人民群众与党委政府的连心桥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坚持一切为了人民、一切依靠人民,从群众中来、到群众中去,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,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,始终同人民同呼吸、共命运、心连心。”作为基层信访工作者,要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摆在突出位置,坚持与群众谈心、交心,想群众之所想,急群众之所急,解群众之所难,帮助群众、造福群众、服务群众,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。人民在心上,民事在心中,未来在路上,但未来更在脚下,为群众奉献一点爱心,社会就会增添一份安宁,也会为党赢得一片民心,当好人民群众与党委政府之间的“连心桥”。
做好信访工作,必须坚持依法办事,运用法治思维提高信访法治化水平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、推动发展、化解矛盾、维护稳定的能力,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,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。”作为基层信访工作者,要读懂悟透坚持依法按政策解决问题的根本方式要求,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信访工作,不断提高信访工作法治化水平;要逐级明确责任分工,使各级领导责任、部门的监管责任、社区的属地管理责任联为一体。同时,按照信访人居住辖区和案源地分解到社区,成立工作专班,分组进行,包案到人。定期召开信访专题会议,深入调度信访工作,将信访工作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社区、网格,形成“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”的网络化责任体系。坚持法理情并用,让信访群众感受到法治的阳光与温暖。
“星星之火一瓢水,熊熊大火一湖水”,解决信访问题要立足于早,解决宜快不宜慢。基层是信访矛盾的发生地,也理所应当成为信访问题的终结地,要努力做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,把矛盾化解在当地,从源头上控减越级访。初识信访,带着一丝懵懂,逐步摸索前行;带着一股拼劲,完成日常工作;带着一个目标,稳扎稳打向未来。深入了解,信访工作是走在最前端的群众工作,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。作为基层信访工作者,必须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,树立信访无小事的意识,认真对待群众的来信来访,积极回应群众关心关切,碰到信访难题不能两手一摊,无所适从,一等二靠,缺乏进取心,要始终保持昂扬的进取状态,探寻解决问题的路径。服务群众的信访工作不是停留在表面上,也不是停留在口头上,而是“心与心”的交流与碰撞,擦出“事怨双解”的火花,弹奏出群众幸福生活的赞歌,奔向美好的未来与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