坚持基层治理促和谐 奏响民主法治主旋律
榴园村位于淮北市烈山区东部山区,辖4个自然村、2980人,共设1个党总支、4个党支部、90名党员。现有耕地面积2857亩,石榴种植面积8万多亩,其中软籽石榴2万亩,各类农民经济合作组织12家,201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.8万元。榴园村先后获得“全国文明村镇”“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”“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”和“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”、“安徽省先进集体”等多项殊荣。【然而,20年前的榴园村却是一个交通闭塞、附近有名的穷山窝,那句 “俺的娘心真狠,把俺嫁到榴园村,山又高来水又深,一根井绳十八斤”的民谣,真实反映了当时生产生活的困境。贫困的环境滋生了彪悍的民风,社会治安一直不够稳定。】
近年来,榴园村在区镇党委、政府的领导下,以“抓党建、促发展、保稳定”为工作思路,全力打基础、用心抓落实,确保了社会长期稳定、经济快速发展、人民安居乐业。
一是强化基层党建,开好基层治理的“火车头”。坚持党建引领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行动自觉和根本要求。榴园村构建了以党支部为核心,其他组织协同,社会广泛参与的村治理格局。村党支部充分保障居民议事会等组织发挥功效,积极引入社会组织、志愿者参与村事务管理,搭建了多元融合、同向发力的基层治理框架,社会治理更有实效,和谐稳定的基石更加牢靠。同时,村党支部依托资源优势,创新“龙头+基地+协会+农户”模式,做大做强石榴产业,深度拓展旅游产业,建设1座石榴汁加工厂、4个石榴储藏冷库,兴建10余家农家乐饭店,现代农业实现年产值达2亿余元,村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升。
二、强化法治建设,筑牢基层治理的“防护墙”。重普法,提升法治意识。每季度在村部和群众聚集地段布置横幅、张贴标语,多次邀请区镇司法干部和律师来村讲授法律知识,广大干群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得到明显增强。重调解,消弭矛盾纠纷。定期召开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例会,做到矛盾纠纷发现的早、化解的了、控制的住、处置的好,今年以来成功调解近20起纠纷,有效预防了矛盾纠纷的激化,为村民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。重规范,依法管理村务。建立健全村务定期公开制度,每季度公开村务一次,遇重要事务(如扶贫资金、重点工程、低保、粮补等)随时公开。同时,扎实开展“校园周边治安秩序”的专项整治,重点加强安全、卫生的检查和宣传,使榴园小学的治安状况得到进一步加强。
三、强化民风德治,调好基层治理的“润滑剂”。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,融入文明公约、村规民约、家规家训。惩恶扬善弘扬社会正气,建立机制褒奖村德行善事,设立光荣榜、笑脸墙,让德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。创新道德宣讲形式,大力培育文明新风。通过民俗馆、农家书屋、阅览室、绿色网吧以及腰鼓队等平台,宣传党的方针政策、传递文明风尚。传承“四眼井”精神,宣传“清廉池”寓意,擦亮“全国文明村镇”品牌,发掘一批百姓宣讲员,用身边人讲身边事,以“乡音”传递“新声”,结合开展“好媳妇好婆婆”评选等活动,弘扬优秀传统文化,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。
四、强化民主自治,夯实基层治理的“奠基石”。积极实施多种创新举措,培育发挥“自治”基础作用,全力激发社会活力。发挥“说事拉呱室”的特殊作用,让广大村民敢于对村重要事务大胆提事,真正让群众拥有了更多“话语权”;发挥村民理事会的特殊作用,涉及村民的日常事务、重要事项,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协商议事活动,由本身就熟悉情况的理事会成员就地处理,群众更容易接受;发挥村民监事会的特殊作用,让群众依法有序地参与监督管理,有效解决了八里岗水库、米粮坝“水毁修复工程”等一批农村热点难点问题,促进了基层经济社会发展。
五、强化美治提升,打造基层治理的“生态村”。坚持自愿、自主、自建、自管“四自”方针,在规划、选址、建设等方面广泛听取群众意见,达成“依托石榴产业优势、建设榴园生态新农村”的共识。加强生态旅游基地建设,修复古桥、古井、古巷,修建榴花溪等多处景点,保持了传统建筑的古朴外观,彰显了现代建筑文明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榴园“淮风汉韵”风貌。完善基础配套设施,全村拆除危旧房屋1.2万平米,风貌改造520户,异地新建35户,兴建学校、公厕、卫生室、休闲广场、体育健身、居家养老中心等公共设施,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。组建专业保洁队伍,深入开展争创清洁示范村、文明生态村、绿色小康村、移风易俗示范村“四创”活动,每月评选“环境治理示范组”和“卫生示范户”,形成了干群同心、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。
榴园村在基层社会治理和全村各项工作上都取得了明显成效,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。在今后的工作中,村两委将会一如既往努力工作,持续推进乡村社会治理工作,提高农村法治化管理水平,为把我村建设成为“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、乡风文明、村容整洁、管理民主”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。